

"推窗即望龙光塔,出门便游寄畅园"——隐山院墅在江南艺术从实用功能向审美意境的升华进程中,以"山水筑基、文脉塑魂、低密成势、城芯为引"的复合叙事,重构了现代隐居的审美范式。这一实践不仅是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园林情结的具像应答,更通过重构庭园空间序列,将传统自然观转化为可栖居的现实。
在居住密度与诗意栖居的矛盾命题下,庭园生活日渐式微。隐山以创新的合院叠墅体系,实现了"居于真山水"的理想:既延续了"前庭后院"的江南生活场景,又以现代笔法转译寄畅园五十景,让龙光塔影成为日常生活的框景。这是一场关于如何以设计唤醒文化记忆的实践——当城市不断生长,我们依然能在心里,也在现实中,造一座属于这个时代的"园"。

△ 龙光塔框景入隐山
项目位于寄畅园北面,与龙光塔直线距离1公里,位于龙光塔视线通廊范围内,具有天然地理优势。以黄埠墩人视点与山体高度75m 为半径辐射形成核心可视区,每个视点与核心可视区相切形成的区域为视廊核心区,区域内控制建筑高度形成景观廊道,保证可见山体高度为主要山头1/2 高度以上。
由此,我们确定了“近山高、远山低”的建筑高度策略。以合院为线性中心,两侧为叠墅,共同构成龙光塔的视觉廊道。与周边规划建筑营造起伏的空间韵律,进一步展现背景山体风貌。




无锡街巷交织,院落文化源远流长。古运河穿城而过,形成了枕水而居,水巷小桥的水乡重镇。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这份敬畏既源于无锡绵延千年的世家文脉,也源于当代居住者对生活本质的思考,思考如何用空间留存一种无锡人的生活方式。
隐山借鉴明清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布局特点,以水为轴,街巷分支,形成三大生活组团:枕水而居的沿河组团,重现运河畔的生活场景;街巷小桥的住宅组团,延续无锡街巷的烟火气息;园林水脉的示范区组团,以现代手法演绎传统园林意境。


惠山古镇人文底蕴深厚,街巷中密布的祠堂群落与文人宅邸,特别是历经四百余年秦氏家族经营的寄畅园,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生态系统。这一独特的文化地理格局,至今仍是体验江南士大夫生活美学的活态样本。
隐山项目从无锡世家的择居智慧中提炼出"运河水岸居,秋光园中寻"的核心设计理念。借寄畅园五十景图为空间原型,设计不同主题的园林重现画中空间。把园林的移步异景,借景,漏景,对景等手法用的恰到好处。

此时,明代宋懋晋的寄畅园五十景图册之景被一条隐含的路径悉心编织起来,这种叙述风格同时提供了行进式的和地图式的空间线索,以下是重点图景空间举例:


隐山西侧中段借鉴寄畅园“知鱼槛”形式,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构庄子“鱼乐之辩”的哲学意趣。流动性的叙事,与对岸“清蘌”游廊形成对景,将“物我两忘”的意境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体验。





游廊设计灵感源自无锡寄畅园的“清蘌回廊”,廊墙之上开凿圆形墙洞,水底以宋代米芾《研山铭》为蓝本,采用白玉嵌金工艺铺就,既传承了文人赏石的雅致传统,又通过现代技法赋予水景金石韵味,负阴抱阳,虚实相生。




寄畅园的七星桥,即骈梁,由七块黄石版直铺而成,营造悬浮之感。隐山南端用七星桥将水域划分两个层次。对景“清响”月洞门,北水域开阔聚拢,南水域蜿蜒散开,一聚一散,通过水面的开合变化营造出了丰富的景观层次。




隐山的理水继承了八音涧“大水宜分,小水宜聚”的基本手法,通过分级跌水再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音律层次,经过高差处理以当代施工工艺复刻黄石叠砌的立体效果,将光线通过庭院天井空间引入地下,通过迂回的路径引导人们聆听不同标高的音色。





沿着运河舒展而开的运河禅意水脉画卷,修长的连廊,轻松的三层小楼漪澜堂,取义自寄畅园五十景中的霞蔚,以简雅的姿态立于河岸。其飞檐层叠,远望如云霞轻拢,近观则见光影在粉墙黛瓦间游移,与运河的潋滟水色相映成趣。







建筑立面通过标志性的山墙坡顶造型营造东方意境。设计巧妙提炼观音兜、窗花等传统元素作为视觉符号,并将惠山非遗民俗雅事有机融入整体空间,打造屋檐下的“无锡藏品”。


合院设计以地上三层、地下二层的五层空间格局,实现了大面积的生活场景。每户均配备独立院子、大露台及下沉庭院,营造出层次丰富的私属空间。南北双露台位于塔影中轴。站于庭中,抬首南望,不远处的龙光塔被“安排”入园,巍然一塔,迥出林表,与园中景致浑然一体。



△ 龙光塔框景入院
叠墅借鉴惠山古镇“百楼间”的建筑群体格局,提取骑楼形态结合现代手法与竖向拉线设计,提升整体轻盈感。
细节处理上,转角杆件完成对转角柱的转译,披檐与山墙的咬接处理形成了丰富的光影变化,通过深浅不一的阴影效果强化了立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构成。
叠墅单元采用上下咬合的空间组织方式,通过错落有致的体量组合,再现了传统江南民居"屋宇参差、院落相套"的空间意境。



中国园林,是尽可能的把人送到各处角落,尽可能的制造多的视觉体验,是一种包围式的观看。正如乾隆皇帝在此题写的"山色溪光"与"玉戛金摐"——诠释了中国园林"视听双观"的审美体系:前者以山水之色构建如画空间,后者以金石之声谱写自然韵律,在可游可居的园林中营造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无锡隐山的价值,在于将自然、文化、城市与传承凝练为一场“当代雅集”。这种“四维共生”的稀缺性,不仅定义了江南大宅的新高度,更成为无锡城市更新中难以复制的文化地标。

///
技术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负一层平面图
///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无锡市梁溪区
建筑面积:69275 ㎡
业主单位:梁溪文旅集团&世纪金源/腾云筑科
建筑设计:青墨建筑设计
施工图设计:江苏城归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广州知行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春山秋水/GFD 广飞设计/赋象设计/C&C共生形态
摄影版权:青墨建筑设计、是然建筑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