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墨设计 |文化记忆是一种关于时间的美学变量
2022.08.24

1.jpg

2.gif


历史不是鲜线性的事实陈列,而是一种有生命、有过程、经常变化的态度与解释的模式。

——Sigfried Diedion 建筑理论家


青墨设计的“场建筑”理论,其核心线索在于研究多种变量要素在特定场域内的项目作用,由此延展和激发出彼此共鸣的新建筑体验。时间对文化的影响,显然是一条同时具备主观选择和客观传承的重要变量,本文揭示出青墨设计在这条线索上的不懈思考和实践。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记忆重塑”概念,强调的是建筑物本身与所处的土地,以及形成于其上的文化、风土、人文等地域特性的关系。文化与记忆,往往在立项之初便已存在。而设计对它的影响与运用,蕴含着对土地的思索、情感的植入、回忆的保留。


在青墨建筑设计提出的“场建筑”设计理念中,文化记忆的“在地性”,凸显的是让每一部作品都有了独特的身份定位,并能给予人更具情感共鸣的场景体验。

文化记忆的“存续性”,表现在以传统的方式延续历史,以当代的手法呈现未见,设计与地脉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它是灵感的来源。

文化记忆的“美学性”,强调的是一种升华。将文化记忆拔升为一种艺术,它能留下独特的印象,能清晰的传达主张,能让设计更有力量。

为此,本篇我们通过提炼过往七部作品的设计经验,将文化记忆的在地性、存续性、美学性一一娓娓道来。


3.jpg

4.jpg

△点击上图阅读往期文章


位于无锡老城核心的紫檀·南长里,周边集聚有大运河、南长街、寄畅园等厚重的历史文化坐标。放之以往,对在地性文化的顺应与传续,往往更能打动人心;但青墨此次设计的着手点,并非一味地在传统厚重地脉文化上做挖掘,而是在原有文化记忆的基础上,以一种有温度的“隐奢禅意”,将场所文化标注出全新立意。

5.jpg


6.jpg


形似中国书法里写意一捺的“飘顶”建筑,结合了无锡古来有之的七桅古船和传统建筑范式;中心庭院融合无锡古运河、古渡口、水弄堂、石拱桥、坡屋顶等在地性元素,强调返璞归真、静谧安然的隐奢禅意表达;室内空间的洄游、动静、光影、结构,处处都传递隐奢禅意生活,旨在突显对无锡悠闲隐逸文化的唤醒。

从始至终,青墨并非简单的选用在地性文化元素,而是通过东方传统文化记忆的当代化演绎,使建筑、景观与在地性文化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融合。

7.png

形似中国书法里写意一捺的飘顶建筑,在原有文化记忆的基础上,以一种有温度的隐奢禅意,将场所文化标注出全新立意。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世纪金源紫檀·南长里

项目地点:江苏/无锡

设计时间:2021

建筑面积:72944.19平方米

摄影版权:是然建筑摄影



8.jpg

9.jpg

△点击上图阅读往期文章

江南里,地处无锡梁溪区,紧邻古运河与南长街。藏着城市最为精妙记忆的老城心,至今仍保留着小桥、流水、幽深古巷的温润气质。江南里的设计源起,便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无锡这座原本便有着浓厚江南底蕴之城的在地性回应。

传统,从来都不是现代的对立面,而应作为现代的一部分流传于世。青墨希望江南里的中式合院,能引发人们重新感知与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表达。面对面积仅约15亩的城心地块,青墨并没有选择以碎片的方式将其消隐在城市之中,而是以完整的形态疏密得宜地排布,似将运河、老街纳入院中,又似将院中岁月溢出在外。


10.jpg


在整体空间结构设计上,借鉴无锡江南坊巷制的空间形态和街区肌理,注重采用园、院、庭三进空间礼序的营造,在内部设置了不同尺度、变化丰富的街巷空间,意在复原传统坊巷意境。

走近细看,建筑充分挖掘无锡江南地域特色,分别融入戗角、挂落、花窗、栏杆等中式细节,同时保留瓦、柱、栏、斗、拱等独特的建筑肌理,意在描摹传承中式神韵。


11.jpg

青墨并没有选择以碎片的方式将其消隐在城市之中,而是以完整的形态疏密得宜地排布,似将运河、老街纳入院中,又似将院中岁月溢出在外。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无锡·江南里

项目地点:江苏/无锡

设计时间:2017

建筑面积:20669平方米

摄影版权:是然建筑摄影



12.jpg

13.jpg

©甲方提供实景图

蜀地人杰地灵,凡世之文人无不入蜀。班固云:“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历经千年的酝酿和积淀,成都渐渐培养出兼容、开放的城市文化,而这与盛唐的气度相和无二。

坐落于成都天府新区的观唐映月,整个示范区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层层递进,组成具有纵深感的空间。一如唐风的盛世开阖,青墨运用文化记忆的美学变量,将观唐映月的场建筑精神,标注为“高台仙阁·刚柔朱青”。

14.jpg


从主入口的重檐歇山顶开始,设计整体延续盛唐建筑豪迈大气的风格,在继承传统唐蕴美学的同时,寻求当代之风的突破。初入场地界面,沿着基座拾级而上,大门向两侧移开,围墙按唐样分割,叠涩台基搭配勾阑、圆柱、直棂窗、鸱吻、唐红、包金等唐代元素,再现盛唐“忆昔开元全盛日,天下朋友皆胶漆”的大国风仪。

正对二进院的是轻盈小巧的建筑体量,与一进大门的威严大气形成有趣的对比。身在其中,参观之旅也演化成了游园之行,步移景异,空间变幻。视线通透、动线隔绝,前后俱是重叠景致环绕。蜿蜒曲折的路径颇具江南园林营造手法,旨在让人们从城市的嘈杂与喧嚣中脱离,使内心渐渐趋于平静。

再入其中,豁然开朗的三进庭院,歌台暖响,风光融融。走入连廊透过层叠的帷幔、茂密的树影,可以看到远处轻巧的亭子和大气的售楼处主体。坐落厚重台基之上富有张力的戏台,在园林空间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青墨希望,面对这样的空间形态,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的旷达,且如盛唐一样强大而温柔,自信而包容。


15.jpg

©甲方提供实景图

文化记忆表现在纵深感的空间和严谨的建筑形制,设计整体延续盛唐豪迈大气的风格,并且在继承传统美学的同时寻求面向当代的转译和突破。

  目信息

项目名称:建发·观唐映月

项目地点:四川/成都

设计时间:2021

建筑面积:842.63平方米

摄影版权:上海启诚摄影工作室

——后续会有项目宣发,请持续关注!



16.jpg

17.jpg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在唐代大家王维的笔下,山水是意境,山水是所求,山水亦是一种文化的开篇。

诉诸当代,面对西野风韵的山水地脉,青墨在对山水地脉的精神提炼上,致力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传承贯穿于设计始末,并从山水记忆出发,将历史的气质浓缩沉积为高品质产品。

西野风韵基地位于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镇,北靠分明岭山丘,南侧与母山、灵山相望,可远眺青山湖之景。整体设计布局依山就势,在尊重原始地貌的基础上,青墨通过把相对陡峭的山头去掉,在减缓坡度的同时,降低场地内高点的高差。整体来看,设计顺应地形高差变化,强化场地特质,注重丰富空间层次,最终呈现出“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盛唐气象。

主入口屋顶采用歇山顶屋面,而非官式庑顶,整体气质契合山水之中轻松、舒展的意境。大门通过提高台基形式,意在提升建筑等级。斗拱、出檐、鸱吻、人字拱、雀替、破子棂窗、勾阑等唐风元素,构建独属于西野风韵的标识,使之与市场上同类产品拉开风格差异。

青墨基于场地本身,通过消减竖向高差、减少曲折游径,让穿行游廊的体验感,得以收获舒缓、大气、开阔的愉悦;再辅以框景、对景、隔景等等,将建筑、园路、植物组合成富于变化的景致,以达到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无限的意境。


18.jpg

在对山水地脉的精神提炼上,致力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传承贯穿于设计始末,并从山水记忆出发,将历史的气质浓缩沉积为高品质产品。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大华·西野风韵四期北

项目地点:浙江/杭州

设计时间:2021

建筑面积:55680平方米



19.jpg

20.jpg

21.jpg

良渚文化村特殊的场地文化,为玉鸟流苏商业街“聚落式”的设计构思埋下伏笔。玉鸟流苏商业街位于杭州主城区西北侧良渚文化村内,基地既紧靠著名的良渚文化遗址公园,又具备距杭州市区中心最近的丘陵绿地和水网平原相结合的生态环境。

作为良渚文化村最后一片可供雕琢的宝地,周边毛细血管街巷住区网络已然完善,设计着眼于传承独一无二的良渚文化。


22.jpg

在规划层面,基于原有传统村落要素,场地以大开大阖为策略——保留原有的场地记忆及生态绿地、连接场地原有的商业业态及精神地标、肌理体现传承良渚水乡泽国的村落形式、标志性多广场将新商业街功能进行合理置入与布局……正如青墨本身所希望的,打破物理边界隔阂感的聚落式设计,最为适宜驱动人们来此交融、欢聚。

此外,建筑也在极大程度上,提炼了良渚古城传统在地性文化元素。大屋顶、柱廊支撑、景观微地形的基座,整体构成均源于良渚文化中的构架原型,又不失江南传统风俗的特质。建造所用材料也与自然生态和历史文脉息息相关,承古接今。



23.jpg

建筑也在极大程度上提炼了良渚古城的文化元素,大屋顶、柱廊支撑、景观微地形均源于良渚文化记忆的构架原型,又不失江南传统风俗的特质。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万科·良渚文化村玉鸟流苏三期

项目地点:浙江/杭州

设计时间:2019

建筑面积:68934.34平方米



24.jpg

25.png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步入徽州歙县,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像走进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博物馆。

拙园位于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名城歙县。2019年在黄山市及歙县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拙园精选32套明清徽州村落民居建筑构件,以典型徽州传统村落布局为蓝本,再现了一座收藏级别的明清徽州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群落。

26.jpg


青墨基于黄山村落形态研究,将散落的大体量古建筑用生动的街巷、园林景观空间串连,以宅院为基本单元,织入街巷,形成组团,构成灵活变化的衍生空间,建立聚落雏形,并与外围自然生态环境自由结合,进而构建完整的村落空间形态,使其呈拓扑式生长。

在建筑形态及风格上,渗透出徽州当地元素——“厅井楼居式”、讲究的大门、马头墙、徽州“三雕”、西递“绣楼”,通过构造线脚的简化重于意而轻于形,更贴合现代审美。

从古到新,通过重新组织新业态,赋予了拙园当代文创、旅游、餐饮、展示等功能,使之满足除参观外的实际使用需求,实现真正的古建活化。

27.jpg

传统意义上的古建筑,使用功能大多只停留在可供参观层面,拙园却非如此。基于黄山历史村落形态研究,青墨将散落的古建筑,以宅院为基本单元,以古韵为新生构成,并通过织入街巷,重新建构业态内容。在对传统古建保护之上活己利用,构成灵活变化的记忆衍生。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黄山拙园

项目地点:安徽/黄山

设计时间:2020

建筑面积:13400平方米




28.jpg

29.jpg


中国水墨画之所以高级,在于它的留白;山水之间的生活之所以备受推崇,也在于它的“留白”。坐落于自然山地之中的桃李春风,拥有繁密的林木景观。青墨依托于土地高差的原型思考,规划以叠居场景的语言叙事方式,让建筑层层叠叠依附于山体之间,尽量减少破坏山林。

5A、5B区块建筑整体色调上,呼应唐风“朱白”配色,以此突出屋顶本身舒展的线条。建筑上,延续唐风四合舍传统,出檐深远,举折和缓,稳重大气。装饰上,将古典建筑各处构造线脚用简化的形式语言来表达,使之符合简约风雅的现代美学。


30.jpg

5C地块抽取层层叠叠成组的山体意境,通过建筑体量的扭转、错动、围合,生成聚落式组团脉络,丰富外部空间。“弧”与“曲”勾勒出的屋顶,与大面积白墙,形成黑白交错的视觉主调。白墙连绵、黛瓦错落,宛若吴冠中笔下的《江南小镇》。

金属屋面、几何边框、水平长窗合构的现代主义语汇,恰到好处的和远山形成了呼应,这种若离若合的和谐,也使得建筑不像传统几何那般生硬,反而多了几分秀美。同时,为保证每户都能享有花园式露台,采用层层退台的方式,以外挑线脚保证私密。

越是简洁的,越是需要精心设计。看似留白,其背后的情感表达,却深沉而广阔。这种简朴的组合,反而达成了更多含蓄的可能。

31.jpg

色调上呼应唐风“朱白”配色,突出屋顶舒展的线条,亦如中国水墨画之留白,将古典建筑各处构造,用简化的形式语言表现出玲珑雅洁的效果。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绿城·濮塘桃里

项目地点:安徽/马鞍山

设计时间:2020

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



 结语 

文化记忆,是一种时间的变量。建筑空间的演变,是这种时间变量的载体。青墨的“场建筑”哲学,致力于研究各种复杂变量在特定领域内的相互作用。文化记忆的续存性、在地性、美学性,共同构成了青墨实践中的重要线索。

通过本文一系列设计实践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记忆在青墨的笔下如何实现从“他塑”向“自塑”的转变,在漫漫的时间变量中,建构出历史相通的集体共鸣。


本文旨在针对项目方案概念设计理念梳理、分享与交流,不构成对项目具体设计方案的承诺与保证,期待设计深化后实景呈现,最终解释权归青墨设计所有。


///